4月12日下午,美高梅在北区多功能厅举办了本年度第三期(总第十一期)博士论坛,周强博士和张宝云博士分别作了题为“跨文化修辞学视阈下英文科技期刊论文立场表达研究”和“延伸东北亚的‘诗和远方’——论“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北亚合作”的专题学术报告。两位博士在报告后分别和听众进行了交流,一一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本期论坛由王晓农博士主持,美高梅部分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周强博士201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比较修辞、论辩研究。现在山东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周博士的报告分为选题背景、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语及主要参考文献六部分。她选取国外光学科技期刊Optics Express和中国英文光学科技期刊Chinese Optics Lettters作为语料来源,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光学类英文科技论文结论部分的立场表达标记语使用特征。她的研究发现,国内与国外学者撰写论文的结论部分在模糊性标记语、确定性标记语、态度性标记语、方式性标记语四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言据性标记语、自我指涉性标记语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国内作者的立场表达与学术身份构建意识较薄弱。她建议国内期刊作们注意学习立场表达标记语在学术语篇中的作用,以增强立场表达意识、提高学术写作质量。
张宝云博士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韩国首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在日本东京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朝鲜半岛历史与文化。报告中,张博士首先就“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方案,正是东北亚的“诗和远方”之所在。然后,她指出,将“一带一路”与北极航道相互连接,可能有效消除西方发达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掣肘与阻挠,而借鉴汉萨同盟模式,从东北亚地区合作开始,构筑东北亚城市联盟,创造新文明城市,打造成功示范案例,又可谓成功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最后,张博士指出,进行天然气与电力等方面的能源合作可能是推进东北亚合作的有效途径,东北亚合作则需要更加积极的语言沟通与文化交流,而外语学习与研究对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云鼎国际4118welcome 撰稿:王晓农 审核:陈宗利)